向日葵连环画欢迎您,您可以选择[登录]或者[注册新用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版 · 繁体版  

最全最新连环画电子版

首页连环画背景故事背景

陈毅与《南征北战》电影趣事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13


  相关连环画:《南征北战》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1年
  
  建国初期,陈毅是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又是上海市长。那时,他常常南京、上海两地奔忙,在上海处理完政务,旋即带着警卫员坐火车直奔南京,处理军务。
  
  1951年春的一天,陈毅坐火车从上海去南京。路过无锡站时,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吴强挎了个公文包上车。当时,苏南行政公署设在无锡,军区的同志经常要到无锡联系工作。吴强上车后,向陈毅报告,军区文化部刚完成一部电影文学剧本。
  
  陈毅高兴地说:“我们军区有人写电影了,你写的?”
  
  “沈默君写的。”吴强从公文包取出一大叠文稿,说,“沈默君完成的电影剧本,是根据沈西蒙的话剧《战线》改编的,原剧导演顾宝璋也参与创作,该剧反映的是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历程。”
  
  在“哐当哐当”的列车行进声中,陈毅抽着烟,认真地读起手头的剧本来。这个剧本,就是后来被誉为新中国首部战争大片的《南征北战》。
  
  到南京后,陈毅处理完军务,当即召见沈默君,要与他谈《南征北战》剧稿。那时,陈毅的家位于南京市青岛路1号,是一幢西式小洋楼。沈默君来后,陈毅与他谈了很久,最后明确地说:“你们应该设计一个解放军团长,在大踏步后退的时候,搞不通思想,丧失了胜利信心,临阵脱逃,叛变投敌,最后在我军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又俘虏了他,受到军法审判。”
  
  他站起身,拍了拍沈默君的肩头,亲切地说:“同志哎,这样写矛盾冲突才有说服力,才有艺术魅力。要知道,搞通运动战思想,不是听一次报告就通了的,是要经过斗争实践才认识的。”
  
  沈默君,这位后来写出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海魂》、《革命自有后来人》(京剧《红灯记》原著)等优秀作品的著名剧作家,在聆听陈毅的指示时,一下愣住了,他为陈毅的大胆艺术构思所折服,激动地将陈毅的指示一字一句地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听了陈毅关于写“解放军团长叛变投敌”指示,沈默君几天几夜都没睡好。他和合作者沈西蒙、顾宝璋反复商量,无奈三人均没有勇气写,最后只写了一个战士由于对运动战思想不通,从主力部队开小差到地方游击队的情节。
  
  1951年7月底,沈西蒙等人三易其稿,最终将剧本定名为《南征北战》。
  
  沈默君携剧本赴北京,送呈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中央电影局下达了拍摄令,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52年公映。
  
  剧本被要求必须修改的一个情节是:部队中惟一对运动战思想不通的战士王春开了小差,被指为暴露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弱点,修改为没有开小差,变为我方全部都是正面人物出场。
  
  有人严厉地指责沈默君:“让一个战士的思想发展到开小差,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失败。为什么要这样写,是什么动机?你们要向组织检讨错误。”
  
  在《南征北战》的拍摄过程中,陈毅去北京开会,遇到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说:“一个战士开了小差,就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失败?那张国焘开了大差,投降了蒋介石,能不能说我们的政治工作垮台呢?不要形而上学去看问题嘛!对艺术要求不能形而上学,吹毛求疵。”
  
  30多年后,陈沂出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说起陈毅主张在电影《南征北战》中写“解放军团长叛变投敌”的创作胆识,感慨万分:“现实生活中,'副统帅'的叛逃震惊了世人,又岂止是'战士开小差'、'团长叛变投敌'?陈老总艺术构思上的胆略,在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中,仍然值得学习,发人深思!”(顾育豹)
  
  



Copyright © 2010 lhh1.com 版权所有 向日葵连环画 执行时间:0.4028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