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具规模(1951-1966年) 2 第一本书

    我收藏的第一本连环画,是《鸡毛信》。

    记得那是1951年的六一节,为庆祝孩子们的节日,学校照例放假。早晨起床后,母亲问我有什么打算,想要什么礼物,我脱口而出说想买书。母亲马上递给我一元钱,让我自行支配。

    那时我住在东单三条,出门往西走,到了胡同口再往左拐,南行50米就是王府井新华书店。我估计到了开门营业时间,便揣上钱离家而去。书店离家很近,对我这个常客来说是轻车熟路。很快我来到少儿读物柜台旁,营业员亲切地迎过来。我指了指柜台里的连环画《鸡毛信》上、下册,当场买到手。

    《鸡毛信》的故事我曾听同学讲过,这回有了书,我急不可耐地边看边走回家去。

    我如今保存的《鸡毛信》,并不是当年买的那上、下两册的版本。那两本书被不少同学借去看过,早就翻烂了,后来也不知被谁借走,就再也没还回来,我也没追究。我很喜欢画家刘继卣画的这部作品,因此1953年再版重印成一册后,我又买了新版本。

    人到60岁被称作一个花甲。我在花甲之年,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好书不厌百遍读》,内容讲的是读《鸡毛信》再版本的感受。文章除了充分肯定文字编写与绘画的成就外,还指出几点不足。首先一点是主人公海娃的造型。在老版本中,海娃被画成留着小光头、衣着朴素的十四岁农村孩子。而后来的再版本,则做了修改,将小光头改成长出短短头发的样子。可能是画家刘继卣先生听取了某些意见,做了如此修改。不但海娃头部形象变了,连海娃父亲的外部形象也重新处理,去掉了粗眉大眼的憨厚相,而改得清秀利索。殊不知这一改,人物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变化,失去了纯朴的乡土气,而增添了所谓看上去更顺眼的美感。

    再有就是结尾处,原版本中海娃对前来看望他的八路军连长说:“给我一支枪。”而再版本修改成海娃说:“跟着叔叔们干革命!”这样改并非不行,而是脱离了海娃当时的心境,有将人物拔高之嫌。孩子纯朴的心理,就想要一支枪去打鬼子,改成“干革命”,太空泛了,口号化了,脱离了孩子的特点。

    《鸡毛信》这部优秀之作,自1950年问世以来,已再版重印过多次,仅我个人,就收藏了五种版本。一是1953年合成一册后的老版。二是“文革”中1971年经修改后的版本,篇幅由原来的243幅删减为200幅。三是1994年由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刘继卣连环画集锦》中的版本,据说得到刘继卣先生家属的支持,提供原稿。这个版本的画面与篇幅均恢复成老版本的面貌。四是1996年人美社推出《爸爸妈妈读过的书》时,在上辑中收入《鸡毛信》,遗憾的是不但封面重绘,画面沿用“文革”中的再版本,而且篇幅又少了两页,成为198页。这种任意删减的做法不足为训,实不可取。到了新世纪,在连藏热的大潮中,出于连友的呼吁,人美社再版《鸡毛信》时全部恢复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面貌,这是值得庆幸的。对待经历过时间与读者双重考验的经典之作,就应该拂去蒙在它身上的岁月尘埃,而还其本来的完整面貌。这才是对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刘先生九泉有知也会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