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连环画欢迎您,您可以选择[登录]或者[注册新用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版 · 繁体版  

最全最新连环画电子版

首页心情故事心情故事

岁月留痕——我们那个年代的小人书和小人书店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28


  山东枣庄是产煤区。矿工们千辛万苦挖出了地下的财富,可是却给财主们赚去了。他们身上连买块擦脸手巾的钱也没有,脸手长年都是黑的。因此财主们叫他们“煤黑”。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血染洋行》
  
  一.
  
  60年代中前期的热闹路,比照那个年代的其它同级别街道来说,应该算是很热闹的了。
  
  沈阳的街道有一个很科学也很文化的规律――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就是说,凡是称为路的,那一定是东西走向或者大致东西走向,南北亦然。这样即使是外地人到了沈阳,只要你手头有要找的单位或个人的街路地址,就好办多了。
  
  青年大街、市府大路――走吧,不会错的,保证是一南北,一东西。
  
  热闹路当然也是如此,这条东西走向的、全长大约在2千米的路上,分别从东到西顺着路两边排列起电表厂、弹簧三厂、保育院、小饭店、卫生院、派出所、七中商店(因在七中附近而得名)、邮局……
  
  这条路以保育院为制高点,呈一个大斜坡向西延伸,一直通往青年大街。
  
  60年代中期,在这条路的最低处,在安装下水管道的时候,一排排腐朽的棺木呈现出来,一根根白骨从朽木中露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人的肉身归宿是在多么的凄惨……晚上,棺木里便闪烁起点点萤火――那是棺木在发光。于是我们便捡回几块拿到家里,放在窗台上,等晚上关灯后,欣赏它那淡蓝色的光亮……渐渐的,它们的光亮弱下去,渐渐的,它们就消失了――磷消耗尽了。
  
  但在这条路上,记忆最深的还不是这个,这只是我们在这里淘气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对于我来说,最向往的还是七中商店斜对面、坐北朝南的那间小小的、低矮的屋子――小人书店。
  
  小人书店的老板是个中年女性,现在回想起来,是个很有些风韵的女人,白净的肌肤,丰盈的体态以及很讲究的穿着……她微笑着经营这个几平米的书店――几排长条木构成的座位,一个玻璃书柜,里面排放着比较经典且借阅频次较低的小人书;靠墙是木制的书架,但书架的横格很窄,是立放小人书用的;在玻璃书柜的右侧,是出口,同时也通向里屋――一挂门帘遮住里面。
  
  有时候,女老板的丈夫也会出现,一个高大的、很有气质的男人,待人和善而又幽默。
  
  第一次到这里看小人书时,女老板对我并不十分热情――因为我衣衫褴褛,很像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她也许是怕我偷书,甚至趁她不备,拿起书就跑从此一去不归吧。所以在我的小人书看到最后几页时,她始终盯着我,以防不测。看完第一本我还回去后,又从兜里掏出一分钱――那个――《铁道游击队》!我说。
  
  “这本要2分。”她微笑了,说。
  
  我愣了愣,揣起那一分钱,走了。等再有一分钱,就可以看了。
  
  在这里看小人书的次数越来越多,在我终于成了“书友”后,女老板对我的态度已经非常有“徽商”的气质了。有一次,我看完一本还她时,她说,再看一本吧?我摇头,说没钱了。她笑了,顺手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说,看吧,不收你钱……
  
  一天,我看到一个比我大些的女孩子,从里屋走出来,女老板对我说,这是我女儿。
  
  她女儿平静地看了我一眼,便又进了里屋。我始终对她的生意是否赢利存在着疑虑,因为来看的人很少,最多的时候,也就四五个人。但看到她们身上那没有一块补丁的穿着以及她们那粉红似白的面容,就不再替她们担心了。
  
  当看书的只有我一个的时候,女老板便会和我说些闲话。
  
  有一天,我进屋时,她微笑后便是一丝惊讶,目光投向我的左臂――我戴着两道杠。
  
  哦,你是班干部?
  
  嗯。我有些不好意思,忘了摘下了。
  
  当什么?
  
  学习委员……
  
  刚选上的?
  
  不是,我从一年就是。
  
  嚯,怪不得……
  
  她感叹的“怪不得”,我估计是说我爱看小人书,或者我比同龄的小孩子知道的多。因为有一天她和他丈夫聊起《林海雪原》时,我插嘴说,少剑波就是曲波!
  
  就这样,年复一年,我成了这里的常客。当有一天我开始向她要《三国演义》的时候,她稍稍愣了愣,似乎要说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口,便去拿书了。我急切地翻开它――哦,《桃园结义》……
  
  永远忘不了那深蓝色的衬底,白色的边框以及楷体的集名……
  
  这就是说,我是从连环画开始,进入到罗贯中所构筑的三国世界的。
  
  我知道,这套《三国演义》要在这里全部看完,我的经济能力是不允许的。所以,小伙伴之间的相互传阅就成为一种补充。这样就可以跳着看了。所谓“跳着看”就是――比如我现在书店看到第11集,接着,在小伙伴那里看到了第12集,那么再去她那里,我就可以跳过这一集,看第13集了。这很像美国攻打日本诸岛时的“跳岛战术”。
  
  顺便谈谈我们的小伙伴吧。
  
  我家邻居――就是我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学习和劳动》中提到的那家,他家的小人书简直可以开一个书店!而且不仅仅有小人书,还有《小朋友》等儿童杂志、期刊――而且竟然有苏联小朋友的杂志和大人看的画报!从这一堆堆的小人书和杂志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家境是何等的殷实,他家大人肚子里的墨水该有多少立方……
  
  那时,苏联的画报和小人书海了去了,所以至今,我们东北人能够在街上迅速地把西欧人和俄罗斯人分辨开来。所以我的同学的堂姐是苏联的崇拜者。一天,她痛哭流涕地回到家里,她爹问,怎么了?她抽泣着说,斯大林逝世了……唉,那你哭什么呀?爹说。她回答:没有斯大林,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吗?爹臭骂:妈了个巴子的!你吃的穿的都是斯大林给你的呀?
  
  这是母亲给我讲的。
  
  拉回来。在人家看书,总是要给人家添麻烦的。比如人家要吃饭了,你还在那里看个没完,就不好了。但是没有办法,我被这些书弄得眼花缭乱,极其亢奋――就像猪八戒进了女儿国,能平静吗?那不是扯淡吗?装蛋吗?所以今天想起来,那时,他家大人的脸色……
  
  我家穷,家里那是几乎没有一本小人书,更没有《小朋友》之类的杂志。所以我看小人书基本上都是看别人的多,看自己的少。现在想想,挺欠同学们的。但欠归欠,不误看。我和小伙伴们继续在小人书的海洋里遨游。
  
  在电影院旁开设的小人书店里,经常会看到我们的身影。在这里看小人书,更有盼头,因为还有一场电影在等待着我们。小人书店里的顾客多,大都是一会儿要看电影的,所以这样的店就有了规律性的繁荣和萧条――但萧条的时间总是很短,因为还有下一场电影的观众会进到这里来。
  
  所以这里的小人书品相都不是很好,缺边秃角的。所以这里的老板一点也不像我经常去的那家那样,令人愉悦。所以这里的空气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冬天,一到炉子里的煤灰该透的时候,便是满屋的烟尘和煤灰……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
  
  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看是这样的――互相决不隐瞒地公开个人财产,然后根据大家的全部流动资金,确定今天看几本,看什么――当然,谁投入的资金多,谁最后拍板看几本,看什么。
  
  好象全国都一样吧,看小人书时也是实行董事会制的。比如,这本《黎明的河边》是我掏钱借阅的,那么这本书由我拿着,我翻页――某一页我愿意看多久就看多久,别人再着急也得等着――同样,如果我看别人掏钱的,也是如此。大家都恪守这一规则:谁是股东谁就是董事长。
  
  还在地摊上看。
  
  地摊就是没有能力开店的人,随便在一个地界放上一块席子或者布,上面整齐地、分类地摆放着小人书;他(或者她)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地摊的四周也准备了几个小板凳甚至砖头――当然,砖头上有一块硬纸板。在这里看书的最大好处就是价位低,另一个就是可以大呼小叫,甚至哈哈大笑――为小人书里的情节和人物笑。
  
  回到我经常去的店吧,因为它快要消失了。
  
  1965年,我心情抑郁地走进这家店。我抑郁的原因是,在选举学校的大队委员时,我已经被报上去了,但是,几天后班主任对我说,你的家庭……
  
  女老板似乎看出了我的神情,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说闲话。毕竟是孩子,渐渐的,我的心情好起来,对她说,不是大队委员能怎么样!她显然是想安慰我,说,看吧,你随便看。不但如此,她还说,我的一些旧书要卖了,你买几本吧。我问,多少钱一本?她说,古代的5分,现代的2分。我一声大叫,我买!
  
  这时她的丈夫从里屋走出来,笑着对我说,你可以多买,钱不够以后有了再说。
  
  他们非常喜欢我,喜欢我这个衣衫褴褛嗜但书如命的孩子。
  
  捧着一堆小人书走在回家路上,我想,去它的大队委员吧!
  
  1966初,我和哥哥去七中商店回来后,我坚持要去小人书店。进屋后,哥哥便和女老板的女儿同时发出一声惊叫――哟!
  
  哥哥和她是同班同学――沈阳市第九中学――重点中学。
  
  所以有时候,看到作家或者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笨拙地杜撰“无巧不成书”之类的情节时,我便说,笨蛋,铺垫多一些啊!
  
  1966年的夏季,这家承载了我少年时代的欢乐和遐想的小人书店,在红卫兵的怒吼声中关闭了。就像《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波洛所说――
  
  消失了,不见了,没有了……
  
  二.
  
  1972年,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承认了这本小人书,就等于承认了《西游记》;就像你江青同意重新放映《英雄儿女》,就在客观上承认了巴金的《团圆》!但转念一想,哦,毛泽东写过《和郭沫若同志》,出版社和编辑是借着老人家的这首诗,才敢想到这个选题的……
  
  继续看,果然,其它古典文学题材的连环画,一本也没有――但毕竟,我们在经历了7年的文革后,又看到了古典文学改编的小人书!
  
  立刻买一本,拿到家认真地、反复地看。画得真好啊,看着看着,我的冲动来了,我拿出纸笔,开始临摹里面白骨精变出的那个村姑。那个女孩子太美丽了,美丽得让我不得不画一阵停下来看一阵……
  
  后来这幅临摹被邻居家那个美丽的女孩子要去了。一天,她在井沿儿对我说,我爸说你有才……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临摹了大量的水彩画――杨子荣、郭建光、李玉和……
  
  文革进入70年代后,样板戏小人书大行其道――当然,画家们不敢创作,是百分之百的临摹,连构图都不走样,完全按照舞台照和样板戏电影上的构图去开笔的。这样,你除了看到画家们的抓型功力外,看不到别的什么了。也有吃螃蟹的,一个画家胆大包天,因此在画完李铁梅后,受到工宣队、军宣队的严厉批判――因为他竟敢画出了李铁梅的胸部!这还了得?一个“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革命女孩子,怎么能有胸部哪?!胸部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我们无产阶级的女孩子只要胸怀,不要胸部!
  
  我是用12色的水彩画这些英雄人物的,画的最成功的是杨子荣,因为模特好,童祥苓的五官特征明显,抓型容易;郭建光就不好抓了,因为这位演员长得太京剧了,一看就是个家传弟子,怎么看也不像个指导员。后来谭元寿自己都说,南方的题材,用京剧演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那时候,爱看样板戏电影连环画的多一些,只有我们这些没有一点绘画知识,根本不懂什么素描、调子的小屁孩,才喜欢线条画的。再其实,还在文革前,我就开始临摹连环画了。最喜欢临摹的自然是《三国演义》,原因很简单,故事好,人物好,特别是线条好,就是简洁,易于勾画,易于抓型。
  
  史料记载:195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始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原规划出60册。至1964年出齐。这套连环画基本要求体现原著全貌,其中有115个人物作了统一造型,参加画家虽多,但风格保持一致。出版后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畅销不衰。
  
  今天许多连迷连友认为,三国的艺术价值不是很大,因为不美。我倒认为,《三国演义》基本上体现了原著的风格――拙朴。不错,和《杨家将》、《西厢记》等经典连环画相比较,它的审美层面确实不是很丰富,但是,它所蕴含的汉魏风韵还是仍旧能给我们带来相当高度的美感享受的。单就统一造型这一点,就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举措――因为参与此创作的画家很多,而我们看到的不同画家笔下的同一人物,造型和个性体现是那么的统一与和谐!
  
  刘、关、张,诸葛、曹操、孙权……
  
  哦,这些永远鲜活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为我们日后阅读原著提供了形象上的参照;甚至可以说,为日后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风格上的借鉴……
  
  于是我和小伙伴临摹他们。
  
  最喜欢临摹马上大战的画格,特别是赵云救阿斗的。
  
  喜欢临摹张飞站在长坂桥上那一格――张飞最好画,画好了眼睛,别的都好画了。
  
  喜欢临摹关羽斩华雄那一格――画到这一格时,要把画纸斜过去――因为要画倒撞于马下的人脸,不那样画不好啊……
  
  那时也画过貂蝉,但画得很丑,主要是抓型不准,也画不好她那张瓜子脸,而且每一次都把嘴画大了――古典美人的嘴一大,就立刻不是美人了,真怪!现在的女孩子,嘴大反而被称为性感的!也确实不难看啊!
  
  和我一起作画的小伙伴比我要小一岁,但他比我画得好,因为我是心血来潮,是喜欢连环画才画的,我那时最倾心的已经是乐器了。他问我,你画完一幅后,能不能背着再把它画出来?我说不能,你能吗?他说,当然能!我说你画一个,就刚才你画完的那幅!他提笔就画,一会儿功夫就画出来了――和临摹的那一幅一丝不差!
  
  喜欢《杨家将》,那哪里是连环画啊,每一幅单拿出来,不是一张艺术品?精美绝伦的线条、错落有致的构图、精准精致的人物、美轮美奂的景致……“杨业困守两狼山,人紧腰带马紧鞍……”至今还记得这两句文字!
  
  喜欢《岳飞传》,岳飞的形象太接近原著了,儒将,这就是儒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枪挑小梁王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格,太过瘾了!
  
  不喜欢《西厢记》――是不喜欢那个故事,因为和我们的年龄无关!而且那个张生像个女人似的,没有一丝男人的刚气!其实今天看来,《西厢记》画得多美啊……
  
  还有《铁道游击队》,最喜欢打票车那一集,解渴!还有《林海雪原》,爱看坐山雕的造型,太土匪了,太匪首了,太……还有《红岩》,还有《烽火的里程》,还有《一颗铜纽扣》,还有《以革命的名义》,还有《克里姆林宫的钟声》,还有《阴谋与爱情》,还有《英雄小八路》,还有刘文学、张高谦、谢荣策的故事……
  
  哦,中国的连环画,何邦能比?
  
  都过去了,都消失了,文革中断了中国连环画正处于前程似锦的态势的发展步伐。
  
  1974年,中国内地的连环画突然繁荣起来,而且很多是古代的!
  
  看――柳下跖、李斯、商鞅、少正卯、秦始皇、孔老二……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毛泽东突然想开了,知道5千年的华夏文化不能割裂下去了?
  
  哦,原来他发动了批林批孔……
  
  林彪暴尸温都尔汗后,他的家自然也被抄了一遍――这就出了问题,原来这位舞刀弄枪的常胜将军,竟然在自己的卧室里挂着一轴条幅――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于是毛泽东认定,或者他认为应该就这样认定,他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是尊孔的!于是,他向党内高级干部发出了“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方能抵制王明、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号召。这个号召在公开发布时,删去了最后一句话,但“刘少奇一类骗子”这个概念,却成了当时还没有在媒体上公开点名批判的林彪的代号。这样,疯狂打倒刘少奇的林彪,一转眼的功夫就和刘少奇是一类人了。哈哈!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了,于是,我们的连环画家不得不拿起笔来,于是我便看到了和文革前的绘画语言截然不同的古代人物形象。
  
  你看,少正卯在临刑前大义凛然的样子,多像许云峰!
  
  你看,孔老二那贼头贼脑的样子,多像《青松岭》里的钱广!
  
  你看,秦始皇简直就是一个圣人,气宇轩昂,高瞻远瞩的!
  
  还有李斯,还有桑弘羊,还有……
  
  最有意思的是《焚书坑儒》,那里面的知识分子(儒生)一个个相貌委琐,贼眉鼠眼的,逗死人了!特别是画到他们被秦始皇投进坑里那一格,看后你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行文至此,杨荣国的文章标题突然跳了出来――
  
  《焚书坑儒辩》。
  
  行文至此,北岛的诗句也突然跳了出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漫画式的儒家,“高大全”式的法家,确立了批林批孔运动时期,中国内地连环画创作中,人物塑造的准样板戏风格。
  
  此间,其它题材的作品也为数不少,但几乎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理念下的创作。但根据高尔基的三部曲改编创作的连环画我很爱看,画得好,人物、文字都好。
  
  电影连环画的苏醒是基于电影的苏醒。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电影的连环画出版发行了,重拍片的电影连环画也出版发行了,加上江青允许放映的8部故事片电影,中国内地电影连环画从柜台上看来,还不十分萧条……
  
  但我还是深深地怀念文革前的连环画――我们叫它小人书。
  
  “小人书”这个概念我一直认为非常科学,它和银幕上的影像比例正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它们的长宽比例几乎一样,它们的构图几乎一样,它们的起承转合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小人书的叙事是简洁的,是“断裂蒙太奇”――它的高超之处也正在于此。它在有限的尺幅和页数中,能够从容不迫地给你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它的叙事功能一点也不比电影差――因为它的可重复性是电影所不具备的。
  
  小人书是我们孩子的《圣经》,我们相当一部分社会、公德、是非理念是在小人书中获取的。我们的审美,我们的志趣,甚至我们的志向的形成,都和它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小人书是一种时代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文化承载能力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甚至超过经典小说……
  
  今天,日韩动漫大行其道,我们自己的小人书却遭到了空前的冷遇,是什么原因呢?仅仅是因为我们过去的作品总是载道多于娱乐吗?
  
  不去探讨了,让时间去论证吧。
  
  小人书是我们记忆中永远清晰的拷贝……

 



Copyright © 2010 lhh1.com 版权所有 向日葵连环画 执行时间:1.4413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