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连环画欢迎您,您可以选择[登录]或者[注册新用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版 · 繁体版  

最全最新连环画电子版

首页连环画背景故事背景

《海岛女民兵》的背后故事

作者:陈海鸥  来源:洞头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03-23


 

  连环画在线看:《海岛女民兵》(人民美术出版社1976年)
  
  小说在线阅读:《海岛女民兵》
  
  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是写洞头的一本大书,是与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息息相关的一本好书。女子连的发扬光大、名扬千里,其书功不可没。该书于196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2年再版,而后又被译成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叙利亚版,还被改编成风靡全国的电影《海霞》,1977年10月在第十届巴赛罗那国际电影周和第三十届洛迦诺言电影节上放映,受到国际好评。因此,《海岛女民兵》成了那个年代的红色经典。然而,在此书的背后,却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右二为《海岛女民兵》作者黎汝清,左二为汪月霞,左一为本文作者陈海鸥 

  
  写书的人
  
  《海岛女民兵》作者黎汝清,是一位待人热情、真诚、坦率而又谦逊的优秀军旅作家。
  
  为了加深对该书和作者的了解,我曾于2002年9月9日,与女子连的老连长、全国四、五届人大常委汪月霞,从北京绕道南京,在南京军区第三干休所,与黎汝清进行了亲切交谈。
  
  黎汝清于1928年2月出生于山东博兴八甲村,1945年参加八路军,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建国后,一直在南京军区从事文学创作,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儿童文学一等奖,南京军区第二届前线文艺报告文学创作一等奖,第三届前线文艺创作一等奖和文艺影视创作一等奖。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1992年,因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黎汝清对自己《海岛女民兵》的成功之作很少谈及,却毫不掩饰自己创作的“弱点”;一是因解放战争,忙于打仗,学习少,学历低造成文化功底浅;二是长期从事部队政宣工作,非文学较多,容易流入说教。但他对文学作品不能“说教”,也另有一番见解。他认为文学作品应有教育功能,这也体现了一个作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根本所在。从小他就知道“书是劝人方”、“文以载道”,后又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更明白了“书是精神食粮”的道理。所以在创作《海岛女民兵》时,他写了海岛的民兵怎样生活,又写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应当怎样生活。如书中的主人公海霞说“我们的生活很苦,但不能再这样生活,我们要站起来、挺起来,走向新社会”。把女民兵的思想追求提高到“理想主义”境界,这样才能明白事理,催人奋进。这也是这位作家对生活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也是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信徒般虔诚的坦言。
  
  黎汝清阅历丰富,文笔精妙。他创作的《海岛女民兵》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海岛女民兵的小说,在那个时候,可谓是中国军事文学的抗鼎之作。在书中,每个人物都有丰富的灵魂血肉,从思想、观念、情操、个性、气质都反映得清晰明了。如“海岛的渔霸和渔商勾结起来,在海上过秤,过秤后又不给现钱,给一张水票(凭单),等汛终了,再给结帐。用压秤、压价、拖欠这些鬼办法,一层一层削离渔民,使渔民到头来吃个倒帐两手空,眼泪只好往肚里咽”。还有反映海岛妇女与一些“女人不能当兵,只能操家务”的封建势力斗争时,大声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只要咱们有决心,还怕当不了女民兵”。在写到女子连竞赛讲风格时,女民兵海花拿不到第一,气呼呼地说;“风格,风格有啥用?看不见、摸不着,奖旗多光采”。既反映了海岛女民兵纯朴、率直的性格,也暴露了女民兵思想认识上一些差距。把人物的性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黎妆清坦诚地说:“其实《海岛女民兵》能引起全国轰动,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966年至1971年,江清主持文化部工作,推行文艺“左”的路线,中国的小说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文化等领域开展整顿,纠正“左”的思潮,一些作家、艺人纷纷写信给中央,要求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在周恩来等一批中央领导支持下,才相继出版了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接着便是再版的《海岛女民兵》,以后又有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这些作品点缀着当时凋零的中国文坛,也给饥饿的亿万读者献上一份精神大餐。
  
  《海岛女民兵》出版之后又改成了电影《海霞》,女子连在全国产生了更大影响。此后,黎汝清更加关注女子连,女子连的民兵们也更加敬仰黎汝清。
  
  2010年年6月7日,笔者与家住南京的黎汝清通了电话,向他传去了洞头将举办女子连建连50周年纪念活动的喜讯。这位与女子连结下深情厚谊,对女子连有着特殊贡献的《海岛女民兵》作者,现已82岁高龄,重病在床,十分激动,让其夫人转告说:“感谢洞头女子连的民兵们,感谢洞头人民,是女子连的事迹感动了我,才有了《海岛女民兵》”。黎汝清深情地告诉我们,女子连在建连40周年时,他收到了洞头县委发来的邀请信,也是因为身体欠佳,没有来,但他给女子连写来了一封贺词:“经过40年风雨征程,我看到了飘扬在东海前哨的那面战旗,依然鲜红,我看到了那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下,你们向前跃动的身影。40年来,你们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冲过了多少狂风恶浪,经受了多少挫折的悲伤和胜利的欢腾。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你们意气风发,开拓进取,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全力拼搏,代代相传,依然是那样年轻!”
  
  书中的人
  
  《海岛女民兵》描述了解放初期,在祖国的东南沿海一个小岛上,一支女民兵队伍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教育、培养下,励精图治,矢志不移,站哨放哨,巡海查滩,粉碎了敌特分子,渔霸地主和暗藏的敌人破坏和扰乱。她们用自己美丽的青春年华守护着这片蔚蓝色的天空和湛蓝的大海。
  
  《海岛女民兵》反映了女子连群体的英雄形象。小说是以主人公、女民兵连长海霞讲故事的方式写的,而且绝大多数情节都是从当时女子连身上直接采撷过来的,所以读来亲切感人。
  
  小说开始(第一章)《在时代列车上》写着:“由北京开出了13次特别快车,轰响着向南飞奔……10号车厢的全体旅客都是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的代表,我们每个人的怀里都抱着一支崭新的半自动步枪,这些枪是在大会上,中央首长代表祖国和人民亲自赠送给我们的”。
  
  1960年4月23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洞头女子连连长汪月霞参加了这次大会,还受到了毛主席、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会议期间,国防部以毛主席的名义赠送给与会代表每人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这件事是黎汝清到洞头体验生活时,女子连连长汪月霞对他说的。
  
  小说笫六章《米和水》中提到:解放军送来了一桶大米饭,当我捧起热乎乎地饭碗时,一阵温暖和香味冲进我的肺腑,从一落地就淹没在水深火热中的我,日日夜夜盼望解放的我,一下发现亲人、救星在眼前,我那猝然迸发的感情便化成滴滴热泪落进了碗里。
  
  这里说的是女子连的指导员陈玉兰。她从小就失去双亲,受尽了渔霞地痞的欺凌和歧视。解放初期,岛上人们生活有了一些改变,但一年之中仍有半年吃蕃著丝,其丈夫在中年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7口人吃饭,三斤蕃著下锅,等她参加民兵训练回来,锅里连一口汤也没有了。她还要饿着肚皮去开会忙工作。当时,驻军六连鲍连长知道后,即叫两名战士抬了一袋米送到陈玉兰家,陈玉兰一看,再也捂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突眶而出。她把感激之情化作动力,不顾小家顾大家,心系国防当先锋。1978年,陈玉兰出席了南京军区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还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
  
  小说第28章《乘风破浪》中提到:女民兵在练武时,只要有不怕艰苦,敢打敢冲的精神,还有什么武艺学不会,练不精呢!这些日子,采珠进步很快,在军事训练中,她的两肘都叫沙石磨破了,包上手帕还是照旧练……
  
  书中采珠是女子连第二任连长许玉莲和许玉英、许玉凤三姐妹的代表,她们在训练射击时,手指、手臂、肩膀被枪震得肿了消去,消去又肿,肘部被地上的沙子磨出一片血,结痂后,又被磨出血来,有时牙根被震出血来,吃饭不能咀嚼,连笑都捂着嘴。经过了长期的刻苦训练,后来,这三位姐妹都被浙江省军区评为“神枪手”和特级射手。
  
  小说中还提到岛上一些男人说“当民兵不是女人的事,女人只能在家中洗衣做饭,抱孩子”。这样的大男人,在女民兵的亲属中,也是可以找到一大摊的。他们是旧习惯,旧意识的化身,耐人寻味的是,女子连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被这种旧势力所掣制,她们与天斗、与地斗、与坏人斗,最后,在斗争中,也改变了家人对她们的看法,成长为一支坚强的民兵队伍。
  
  作者笔下的小说主人公“海霞”写的是汪月霞、陈洪嫂,写的是陈玉兰,还有书中的三香、海花、玉秀等人都是女民兵的真名实性。几十年来,她们经历了多少风雨,走过了多少坎坷,付出了多少艰辛!她们用忠诚和坚贞为我们唱出了一曲“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海霞”红歌。
  
  书中的歌
  
  《海岛女民兵》根据海岛独特的民情风貌,引用、编写了大量民歌、情歌、民兵之歌。这是一种充满幸福、充满憧憬,拥有无限眷恋,更满载着女民兵的梦想和执著之歌。
  
  1964年的夏天,黎汝清在洞头体验生活时,一天早晨,他沿着一条山道而去,眼望着微风吹着海上的波浪,脚踏着细沙辅着的公路发出沙沙响声,在沙滩边上的一座小山上,有二棵榕树,看上相距50米。一张渔网正好支开,双边桂在榕树上,树支干横空直升,又灵巧又轻盈,树边支架着训练时用的枪支,一群女民兵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心里装着喜事似地织补着渔网。黎汝清油感而生,辅写了一首《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歌:
  
  “大海边哎,沙滩上哎,
  
  风吹榕树沙沙响,
  
  渔家姑娘在海边哎,
  
  织呀织渔网,织呀织渔网。
  
  哎,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鱼网,
  
  高山下哎,
  
  悬崖旁哎,
  
  风卷大海起波澜,
  
  渔家姑娘在海边哎,
  
  练呀练刀枪,练呀练刀枪,
  
  哎,渔家姑娘在海边哎,练呀练刀枪,练呀练刀枪。
  
  ……”
  
  这歌尤如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展现了洞头海岛风光旖旎的美丽景象:在湛蓝色的天空下,在波光鳞鳞的大海边,风儿掠过海面,荡起层层涟漪,风儿掠过悬崖上的树悄,抖落叶儿片片,轻柔的海风拨动姑娘的发悄,撩拨着姑娘多情的心弦。她们尽情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享受着柔柔海风甜蜜的亲吻,一针深,一针浅,在编织着渔网,也编织着明天的美好和希望。后来,这首歌成了电影《海霞》的主题歌,并由殷秀梅、宋祖英等多位歌唱家演唱,传遍了祖国的天南海北。
  
  解放初期,洞头尚是个贫困的海岛,岛上人们文化水平低,而且岛上根本没有什么夜生活。驻岛部队帮助女子连办了“扫盲班”。参加扫盲的人有年轻的家庭妇女,也有尚未婚嫁的青春少妇。到了晚上,教室的墙壁上挂起了十几盏煤油灯,老师首先写的是“毛主席万岁”这5个字,汪月霞的大手握着一支铅笔,因练字用力太猛,铅笔断了好几次,一会儿,她便无笔可写了,向别人借了一支又一支。她当民兵好多年,见识过各种各样的长枪、短枪。可如今手中这支又细又脆的“小枪”,累得她汗流浃背,腰酸手疼。许多女民兵也和她一样,晚上学了,白天在山上劳动还常停下来,拿根树支在地上比划,用力一划不是弯就是断,急得她们眼冒金花,自编自唱了一曲歌:树枝当笔地当纸,课堂安在山沟里;李中队长当老师,四十多岁当学生;鸭子上架全靠逼,笔杆更比枪杆重,学文化真是苦差事;我宁愿去砍三担架,不愿啃这两个字……
  
  这首歌也被完整地被搬进了书本里,成了那个年代里,全民“扫盲”和女民兵学文化时,急于求成的迫切心情和真实写照。
  
  在《海岛女民兵》里,还有许多洞头海岛独特的渔歌:什么鱼出过两条须,什么鱼出世没目珠;什么鱼出世傻呆呆,什么鱼出世滑溜溜……乌贼出世两条须,海蜇出世没目珠;鲨鱼出世傻呆呆,鳗鱼出世滑溜溜。
  
  这首洞头人人会唱,人人喜爱的渔歌,也被搬进了电影《海霞》,后来又在中央广播电台、电视台多次播放。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沿海渔区人民的喜爱。
  
  在《海岛女民兵》中,还有很多的歌,充分表达了海岛人民对旧社会,渔霸地主欺压百姓、敲诈渔民的痛恨之情,对新社会,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感激之情,还有对女民兵刻苦练兵,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书中的情
  
  黎汝清对我们说:他在洞头体验生活时,听了很多浓郁风情的海岛民间故事,也听了许多女民兵踊跃支前的英勇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感人,使他深有感触。
  
  有一次,黎汝清认识了洞头北沙乡东沙村的陈恣琛,这人从小没有进过学堂,却经常走南窜北,见多识广。有一次,陈恣琛给黎汝清讲了个《海鸥的翅膀为什么是白的》故事。
  
  在洞头的一个小渔村,住着一个很穷的渔家姑娘,名字叫渔姑。她模样长得很俊,心儿很灵,手也勤快,就是性子倔强些,她织的渔网比谁都快,唱的渔歌比谁都好听。
  
  姑娘有个心上人,是个年轻的打渔郎,名字叫王欧,到了20岁那一年,双方准备成亲了。
  
  当时,岛上有个大渔霸,名叫陈占鳌,早就看中了渔姑,放出誓言要娶她当小老婆,就在渔姑要成亲的前一天,他亲自登门求亲,遭到拒绝后,恶狠狠地说:“你给我办二件事,办成了我就不娶你:一是要养一头猪像洞头岛一样重,二是织一张网像东海一样大”。
  
  渔姑听了立刻回应道:你要我办这两件事,没问题,不过你要告诉我,洞头岛有多重,东海有多大,我好照它轻重养猪,再按它的大小织网。厝边的邻居听了,都说问得有道理。
  
  陈占鳌听了气得咬牙切齿,当天晚上,就叫几个人在王欧经过的山沟里等候,将王欧装进麻袋,扔进大海,还把渔姑抢到自己家中,逼她与自己成亲。
  
  渔姑死也不从,跑到山崖上哭了又哭,带着满腔的泪水,带着无比的伤痛,带着深深的仇恨,跳进了大海。
  
  第二天早上,海面上飞出一只雪白雪白的海鸟,不停地叫着“欧哥欧哥”。直到今天,这只海鸟还在海面上叫着“欧哥欧哥”。
  
  黎汝清听了这个故事后义愤填膺,把那个丧尽天良的陈占鳌,写进了小说,作为反面人物,最后死在了女民兵手上,算是军人出身的黎汝清给渔家姑娘报了深仇大恨。后来小说中的“海鸥的翅膀为什么是白的”,“海鸥是渔姑变的”,成了一段脍灸人口的动人故事。
  
  1951年,解放洞头时,国民党军退到了一个叫官财岙的小岛上。他们上山时,撒掉了通向这山上的唯一一条用木板搭起的通道。我军在功打官财岙时,攻打了三天三夜。一个班的解放军冲上去,一个班牺牲了,又一个班冲上去,又牺牲了。我军仅三O九师三营六连,就牺牲了70多人,牺牲的战士中,有的只有17岁,最大的也只有30多岁,为了洞头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
  
  在这三天三夜战斗中,汪月霞和村里的一些姑娘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救护伤病员,整理烈士的遗物。这次战斗也写进了《海岛女民兵》。“战斗打响了,子弹在头顶上尖叫,炸弹在前面的七岗子口轰隆隆地爆炸,升起几丈高的烟尘,我挑着水往上爬,根本没有想到子弹会伤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水送给解放军。突然,一声刺身的尖叫,方排长猛然向我扑过来,一下把我压在地上,轰……一棵炮弹在身旁爆炸了,水溅了一地,耳被震得轰轰响,再看看方排长,只见一股鲜血从他胳膊上流下来……”
  
  这不仅表述了当时女民兵支前的一段真实情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在战斗中,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几十年来,女子连与驻军继承发扬了这种渔水之情,开展了“联防、联训、联建、联心、联欢”活动,成了全国的“拥军爱民”模范。1965年12月,国防部命名驻岛某部六连为“军民联防模范连”,与此同时,女子连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浙江省军区荣记一等功。六连与女子连开展军民联防的先进事迹,上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也被拍成了电影。
  
  拍成电影
  
  电影《海霞》,是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改编、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
  
  “文革期间”,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长期从事故事片创作的老同志,对江青大搞“样板戏”,“在8亿人民心中只有8台戏”十分不满。1971年5月20日,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谢铁骊等人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广大工农兵群众对观看故事片的迫切要求,并对如何抓好摄制故事片,提出了许多意见。周恩来收信后,亲自作了指示,并转到文化部。在周恩来的干预下,文化部把拍摄故事片列入了议程。
  
  1972年8月,谢铁骊肩负着拍摄《海霞》影片的任务,带着《海霞》摄制组的一班人出京南下,头站抵达南京,与黎汝清交换了改编《海霞》剧作的意见,还告诉他。影片中的“小海霞”由尚在北京一所小学的学生蔡明扮演,福建省京剧团的吴海燕扮演“大海霞”,当时颇有名气的艺人王苏娅扮演“阿洪嫂”。
  
  然后,谢铁骊一班人转至温州。和女子连连长汪月霞进行交谈,并考察了女民兵们的学习与生活,随后又一路向南到福建、广东等地挑选外景。
  
  但由于江青等人的干扰,影片《海霞》拍摄工作停停搁搁、搁搁停停,直到1974年7月,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努力下,《海霞》才又重新被列入正常拍摄。影片的主题、人物没有变,外景选在了福建省一个风景秀丽的海滩。经过了一番紧张的劳作,1975年初,终于完成了《海霞》的拍摄。
  
  当谢铁骊等人满怀信心地把《海霞》送到文化部审查时,没想到当时主持文化部工作的于会泳、刘庆棠却认为:这部影片主题不够明、不集中、不深刻。如影片中海霞到前线给解放军送水时,解放军掩护她受伤,应改为海霞受伤,然后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参加战斗,这样突出了主要人物的英雄形象。二是解放军解放海岛时,来到海霞家中,看到锅里都是野草,指导员让大家都吃了一碗,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这场戏被指责为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拿穷人开心,歪曲人民解放军形象。其实,“送水”和“吃野草”这二件事,当时在女子连的民兵身上都发生过,黎汝清书中没有改,谢铁骊影片中也没有改。但于会泳他们却一定要改。结果改来改去,还是通不过。后经毛主席批示:“转政治局同志阅”,邓小平等人观看《海霞》后,作了肯定,历经坎坷的《海霞》才推向全国公映。
  
  其实,于会泳反对《海霞》公演,并非与汪月霞和洞头先锋女子连有何过节,也没有与黎汝清、谢铁骊有啥恩怨,只不过是执行了江青旨意,当个操刀手而已。当然,“四人帮”的复灭,于会泳也受到应有惩罚,1977年8月28日,于会泳在专案组审查过程中,自杀身亡,成为第一个自杀的“四人帮”党羽。
  
  《海岛女民兵》胜利了,《海霞》胜利了。“大海边哎,沙滩上哎,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歌声轻柔而舒缓,悠悠扬扬传遍了祖国大地。那一批飒爽英姿,不让须眉的渔家姑娘,正以坚毅、执着、顽强,传承着海霞精神,不断铸就女子连璀璨的史页,演绎着新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Copyright © 2010 lhh1.com 版权所有 向日葵连环画 执行时间:11.9861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