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连环画欢迎您,您可以选择[登录]或者[注册新用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版 · 繁体版  

最全最新连环画电子版

首页连环画名家连环画名家

绘画大师们和中国连环画结伴一起走过30年

作者:  来源:东方网2010.1.13   发布时间:2010-10-23


  日前身居上海的我国著名连环画画家贺友直获得了国家级美术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今天,大众对于“获奖”,尤其是文艺家们隔三岔五就有奖可拿的现象,已经不那么予以关注。但贺友直获奖,让几乎从中国人阅读视野中消失殆尽的“连环画”三字,重新出现在那些主流的新闻媒体上。对于连环画来说,有那么一点点受宠若惊,有那么一点点恍若隔世。
  
  曾有记者采访过贺友直,告诉他,我们是在一个卡通网站上找到你的个人主页的。贺友直很生气,说,狗屁,我不是卡通,卡通跟我浑身不搭界。
  
  贺老终究是个文化人,对那些不了解连环画的人,仅仅骂一句“狗屁”解解恨,也无心恋战。
  
  事实上,连环画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非常值得记载的一段历史,如果说绘画更多强调彰显的是画家的个性,是画家“一个人的战斗”,那么,连环画却是由中国画家共同打响的一场战役。
  
  我们不敢追溯得太远,仅仅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30年时间里,一大批艺术功力深厚的中国画画家们,于巴掌大小的连环画之上,大展宏图。如刘旦宅、程十发、陆俨少、方增先、戴敦邦、莫朴等等,都曾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连环画作品。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连环画读者群体在文化与年龄层次上的低端性。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最普及的方式往往是遍布街头巷尾那些“小人书摊”,孩子们和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花一分钱,就能在书摊上租到一本连环画。连环画的普及量是巨大的,出版社的印数往往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一千万以上,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出租的书摊已渐渐减少,由于售价也特别便宜,更多的读者开始大量购买连环画,甚至,很多家庭到了大搞卫生的时候,往往会毫不介意,像今天的家庭清理废旧报纸杂志一样,把积压甚多的连环画卖给收废品的人。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景象——今天,艺术品投资相当热门,很多人会感慨某某著名画家的价格又飙升了多少多少,但在多少年前,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或许,这个画家一笔笔勾勒的图像,就被我们不经意地揉皱了,丢掉了。
  
  首届“中国美术奖”将唯一的终身成就奖颁给了贺友直,这似乎应该也是奖给一个时代的,奖给为中国连环画创作做出过贡献的一个艺术家群体。
  
  大师们和中国连环画结伴走过30年
  
  “解放初期,连环画创作的重镇有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解放前后,上海的连环画家有三个人比较出名,一个叫赵宏本,他以前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来成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还有钱笑呆、严绍唐。严绍唐的连环画,武侠的成分比较多。解放后,中国的连环画创作分成两个中心,北京和上海。在上海,当时比较著名的有颜梅华、华三川、然后才慢慢冒出了戴敦邦,刘旦宅、程十发,刘旦宅是温州人,但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
  
  在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以后最有名的连环画家叫刘继卣,曾在国际上获得过金奖,他画过《大闹天宫》,欧洲那里的评论家称他为“米开朗基罗”,他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还有女画家王叔晖,一生未嫁,专门画古典爱情题材,《西厢记》、《梁祝》等作品都非常出名,同时也是五六十年代中国最著名的女连环画家。
  
  那个时代,连环画画家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都集中在全国的各个出版社,都是出版社的专职编辑,他们可以称为“职业连环画”,终身以画连环画为职业。而像程十发、刘旦宅等,他们的身份是画家,不以画连环画为职业,他们应该准确地定位为“业余连环画”创作者。比如在前浙江美术学院,像莫朴、李震坚、方增先、陆俨少等,由于时代的原因,作为政治任务,他们在五六十年代都进行过连环画创作。
  
  2002年,那年我在上海,正好举办程十发的个人展览,展标是“海派大师程十发”,三层楼,展出的全部是程十发的作品,里面有一小部分,是程十发当年创作的连环画、书籍插图、年画。看完后,我对我的朋友说,最大的启发,就是把连环画中的人物拉出来、放大,把其他背景去掉,就是中国画里面的人物画了;把连环画中的山啊水啊,花草飞禽单独拉出来、放大,把其他人物和背景去掉,就是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这说明什么?说明连环画涵盖的中国画技法非常全面。
  
  这些职业的和非职业的连环画家,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他们共同为一个时代创作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连环画作品。
  
  “当时连环画的印数是巨大的,动辄就是一百万册,因此画一本连环画的稿费可以拿到七八千元,称得上大款了”
  
  对于画家画连环画,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务实的原因,因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艺术品市场还远远没有形成,画家中能靠卖画赚钱的可能性非常小,买方市场也远远没有形成,一幅画卖800元,但当时的老百姓有几个能拿出这笔钱来?因此,对于同样需要为生计谋的画家来说,唯一能“变现”的途径,就是画连环画了。
  
  那个时候,画连环画的收入是十分丰厚的。如果你和出版社谈好出一本连环画,可以向出版社先预支50%的稿费,当时一幅的稿费是8元,这几乎是最高标准的稿酬了,当时连环画的印数是巨大的,动辄就是一百万册,因此画一本连环画的稿费可以拿到七八千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和杭州另外一个画家来汶阳一起合作了不少作品,我们两个去银行取稿费,一边数钱,称得上“数钱数到手抽筋了”,旁边的人看得非常羡慕,非常眼红。
  
  那时拿到连环画的脚本,就等于拿到了钱,尤其拿到一个热门题材,旁人就眼热得很。八十年代,中国文联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兴唐传》,一共33册,我和来汶阳、还有浙江少儿出版社的王重义一起合作了其中的11册。《兴唐传》出版后在全国的影响很大,后来重新印刷,稿费是30元一幅,出版社一次性支付给我们了。
  
  “那个时候,画家们没有什么造势的说法,作品出来就放在新华书店卖,书卖得差不多了,就再加印,这个机制好像运作得很顺畅了。”
  
  连环画在解放后经历过三个高潮。上世纪50年代初期,传统题材是一个高潮;50年代后,解放军、志愿军的战斗故事是一个高潮,此外,还有外国电影、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也是非常热门。
  
  “文革”以后,连环画又迎来一个创作高峰,像搞油画创作的沈伊尧,画了长征题材的《地球的红飘带》,他本人自己还重走了2万5千里的长征路;还有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运用线描手法,也成为了中国连环画的经典之作;华三川的《白毛女》、《青年近卫军》、改编自法捷耶夫的《灭》,带有西洋画的明暗技法,也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那个时候,画家们没有什么造势的说法,作品出来就放在新华书店卖,书卖得差不多了,就再加印。这个机制好像运作得很顺畅了。
  
  “1985年以后,记得是电视剧《霍元甲》出来后,出版社跟风出版连环画,很快,整个市场就倒掉了。”
  
  上世纪1985年以后,突然像退潮一样,连环画迅速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记得就是电视里面热播《霍元甲》、《射雕英雄传》后,出版社马上跟进,搞连环画,用素描画,用黑白技法画,从电视台的磁带里面直接把画面拉出来,制作成铜版。大家一窝蜂上马,弄到后来整个市场就瘫掉了。
  
  现在有很多呼声,希望振兴连环画创作,依我看,关键还是在连环画的稿费问题上,画一本100幅的连环画,最快的速度也要一个月,现在,出版社给出最高的稿费是180元一幅,也必须是重大题材,一般都不到180元,基本上在120元左右,画100幅也只有1万2的稿费,可画家平时画四尺三开的一幅画,市场价格就能卖到1万8左右,势头好一点的画家一个月能走掉两张画,那谁还愿意画连环画呢?
  
  贺友直也曾说过,我一张新创连环画50元稿费,再版每张30元。我一天只能画一张,一个月1500元,还不如钟点工的收入。
  
  现在,全国的连环画创作队伍几乎不复存在,1951年创刊的《连环画报》是中国目前仅存的连环画画刊,《连环画报》的老总是我的朋友,据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杂志还有128万份的发行量,后来不断缩水,起初一年还有三四十万的年发行量,到如今,一年的订货额不到三万。
  
  连环画消失了,但连环画的原稿又开始火了起来。有些名家当年的原稿,今天在拍卖行的成交价格也堪称不菲。
  
  以前,连环画作者把原稿统统交给出版社,那个时候,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单纯,出版社付稿费,交付印刷就行了。作者也大都很单纯,你付我稿费,原稿就肯定归你了。年深日久,很多连环画的原稿积压在出版社,编辑们看着也烦心,很多都被当成废纸卖了。遇到一些好心和有心的编辑,他们或许还能把当初的原稿保留下来,再还给你。但更多的连环画原稿当年就这样流失掉了。
  
  


Copyright © 2010 lhh1.com 版权所有 向日葵连环画 执行时间:6.0168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