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捧读小人书:永远失散的往事
我几乎是一接触书就喜欢上小人书的。那时候村叫大队,代销点叫合作社,一个大队就一个合作社。只要听说合作社新书来了,我就往合作社跑,不管身上有没钱。如果有钱,就挑喜欢的买下来津津有味地享受,如果没钱,就趴在摆放小人书的柜台玻璃上,看着精彩的封面,想象里面的故事内容。
-
什么样的连环画才值得收藏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曾陪几代人度过童年时光,如今已成为受人关注的大众收藏品,价格逐年攀升,一些经典连环画动辄拍出万元高价。“九品”是最低门槛。连环画的九品,是指近新品,也就是书的封面或封底有很细微的折痕,或有极少量的污渍,有购书者的签名和印章存在。同一种连环画,品相的新旧会使价格相差好多倍。
-
二三十年代连环画家的艰难生活
在二十年代除了有世界书局等几家大型书局出版连环画以外,更多的是一些小书商在经营连环画,这些小书商中有二十余家相对具有规模。当时小人书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连环画家并不多,朱润斋、陈丹旭、刘伯良等几位是早期最为有名的连环画家。朱润斋的连环画最见功底,画中的人物造型背景,风景都非常生动、有趣,绘画多取材
-
公安题材连环画收藏
出于对公安题材的偏爱,我一直把这一类型的连环画作为收藏的重点,便宜的几块钱,最贵的30元,但积累下来也花去不少了。在我看来,不在乎收藏价值而单纯地收藏喜欢的专题才是最大的乐趣。我的多数藏品系上世纪80年代早期出版,这恰好也是公安题材故事片流行的时候。
-
小时候情有独钟的小人书
小人书是什么样子,现在的小孩恐怕已经很少人知道了。但在七、八十年代,说小人书是孩子们的精神寄托,那可一点都不为过。 我虽然也是80后,但属于靠前的,与70后接轨,所以在我小时候对小人书那还是情有独钟的。早期的小人书都是手绘的,后来有了剧照版的,比如西游记什么的。
-
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小人书滩和书局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是一座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繁华都市,一幅时空交错的画卷成为特殊历史年代的缩影。清朝遗老遗少还留着长长的辫子,洋女人穿着洋装留着新式卷发在街上溜狗。穿着长衫对襟的文人走路慢条斯理,而身着西装脚蹬皮鞋的青年却快步往来。路上轿子洋车人力车马车车水马龙,洋行当铺药铺中英文牌匾交相辉映
-
连环画《江姐》伴我成长
《江姐》题材连环画是我备加珍惜的藏品之一。第一次接触《江姐》是上小学时,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出版的《江姐》连环画。江姐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坚强的人。从此,那个穿着蓝身旗袍,红色绒线衣的人,成了我心中坚强不屈的化身。
-
五十年代罕见《公路交通安全常识》画册
一个偶然机会,国道206高速公路莱州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觅得一本1956年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编印的《公路交通安全常识》(第三集),据了解,该书以当时极为畅销的连环画形式刊印,小32开本,用28页图画及几百字的说明对当时的交通安全知识(马车部分)进行了生动详实的介绍。
-
往事如烟——读顾炳鑫先生连环画琐忆
我第一次接触到顾先生所绘的连环画是那本《在蓝色的天空上》。记得那是1956年初,我正在北京上小学三年级,因为家就住在距王府井不远的北梅竹胡同,位于帅府园巷口的新华书店少儿读物门市部,便成了我课余不时光顾的好去处。
-
童年在印尼看的小人书
记得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自己曾积攒了一木匣的小人书。那只木匣子,油漆成栗色,有些古气,是从爷爷房里翻找出来的,大概它已很有些年头了。平时我要看小人书了,就把这匣子上的盖板拉开,看一本,拿出一本,看完了立即放回去,然后再取出另一本,可真是视书如命了。
-
从石印画报到“小人书”的诞生
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是以图画新闻形式的连幅图画。最早发行的时候,仅仅只是作为《申报》的附送赠品,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期八页,其内容是“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甫一上市,就因其贴近社会生活故事事卖点,以及精美的印刷和中西台壁的创新绘画技法,赢得了普通市民的喜爱。
-
连环画的开本与版次
连环画作为出版物的一种,跟普通图书一样,也有版本,版次的区别。但它又因为自身艺术形式的缘故,在版本和版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于收藏爱好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