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连环画报
小时候,我们家总定《连环画报》,8开的(A4纸)。其中不少还是美院连环画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绘画质量可想而知,故事题材也颇为丰富。
手法有水墨画、钢笔画、木炭画、水粉画、炭笔画、木版画、剪纸画,还有漫画等。题材非常多样;象罗马史诗,其中的雅典娜女神什么的都是希腊风格,连载了很久;鲁迅的《伤逝》,水彩画,到今天我还记得画面里的长衫、围巾、雨伞和黯淡的忧伤;漫画《父与子》也是连载的,还有成语故事,历史著作《李自成》,当时的流行小说等,象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伤痕》、《枫》、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等,还有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如《田螺姑娘》等等。
《连环画报》对我的意义是双重的。首先,我跟着哥哥姐姐从小就临摹《连环画报》,对里面的很多比较简单的钢笔画都是非常非常熟悉和有感情的。象孙悟空带着头箍腰系虎皮的的造型,到现在我还可以一气画下来。直到现在,对于修图之类的事情我还是最有耐心的,这和小时候总是临摹和修改画稿有关。此外,《连环画报》也是我儿时的主要读物,从它那里我接触到上面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而且都是经过细致认真地高水平再创作的生动形象的作品,这些成为我儿时主要的精神食量。
《连环画报》在我们姊妹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哥哥从事了跟绘画擦边的工作,姐姐在下岗后的主要生活就是画画,成本的漫画的临摹,仕女图和观音图;她临摹的一副《黛玉葬花》装裱后就挂在我家的厅里。
也是因为帮姐姐买华三川的仕女画集,我才知道小时候看过的一些连环画是出自他的手。当时画过连环画的人里一定还有很多名家。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我那么幸运的看到这样质量的连环画。每一个布景每一个摆设都是经过认真地考虑反复地斟酌。记得有一期《连环画报》里面有诸葛亮和阿丑的故事,我很想看看画家怎么画阿丑,但是她总是把脸隐藏在各种摆设或人物的后面,从没出现过。后面一期的《连环画报》作者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谈了他的创造思想。那时的小人书也都是不错的连环画。不知道从哪年起,《连环画报》这本杂志再也没有了。曾经有幸欣赏过那些精彩的连环画,再看现在市场上卖给孩子们的画书,总觉得那么粗糙,从创作态度绘画水准到人物表情还有画面的精细程度,总不能让我满意。我在网上收集了很多电子版的连环画和小人书,大部分没有我小时的那些好。家里所剩的《连环画报》也都不太全了。有时我梦想老了以后能在某图书馆里找到那些陪伴了我十多年的《连环画报》,重温那里面的我曾经临摹和阅读多次的无比熟悉和亲切的故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