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过的小人书
近日收拾杂货间,无意间发现了那只小木箱,翻开那些珍藏了30多年的泛黄的小人书,它曾经给我的童年留下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除了8个革命样板戏之外就是一些阶级斗争故事片,精神食粮的匮乏可想而知。文革中幸免于难的一些长篇小说以及小人书就成了人们相互传阅的“美食”。
喜欢上小人书那是一种必然,那时我正值儿童少年期,太长的文字还看不进去,什么《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迎春花》、《红旗谱》这样的长篇小说我还缺少阅读能力。而连环画这种文图并茂的小人书自然成了我的“主食”。我不仅喜欢看小人书,而且喜欢收藏小人书。积少成多,几年里我的那只小木箱渐渐被码高装满,一种收获和成就感充满了少年时代的心房。
小人书是很难得的,我喜欢用零花钱去新华书店选购六分钱至两毛多一册的小人书。《地雷战》、《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杜鹃山》这样的小人书多是以剧照作为画面,插上文字,使我对剧情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捕象记》、《奇怪的火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这样的小人书都是出自画家的手工作品,有的画面能够给我高于真实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我常常向父母讨零花钱,却从来舍不得买零食吃掉,几乎都是去了新华书店买新到的小人书。然后,会以新换旧去同学那里换得一些很破的文革时期遗留的小人书。我会用胶水和牛皮纸给那些破旧的小人书做一番裱糊修整,重新写上美术体的书名。这样,我的小人书品种就逐渐的增多了。四十、五十、六十册……随着小人书的增多,我便有了一种满足感。那些小人书我似乎百看不厌,在无聊的时候,自个蹲在小木箱跟前,一册册的重复看,总有不少新的感受和乐趣。一种文学艺术的陶冶也在潜移默化地把我的脑子艺术化、知识化。或许,这也是我打文字功底,并对文学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那时候的大街,哪有如今这么多出租图书的店铺?什么言情、武打、画册,乃至音像制品如今是应有尽有,一家比一家牛。当年全县也就那么个小巷子旮旯里有一家唯一的出租书店,而且主要是出租小人书的。十来张矮凳常常是座无虚席,生意十分红火。我也会光顾那里,对一些看后爱不释手的小人书,我会提出买断的要求。结果店主开出的是天价,只能让我瞠目结舌。毕竟,店主是靠这个谋生的,岂可便宜了我。
我抚摸着小木箱里的小人书,它是我的启蒙师,我仿佛触摸到那个岁月的面庞……(原载2010.4.9《湖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