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贵的炳鑫精神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顾炳鑫先生就以其精湛的连环画创作艺术而享有“南顾北刘”的美称。今他已创作了近百部风格独特,富有意境,耐人寻味的连环画作品。“文革”时期,他正值上海“五·七”新闻干校,当接受连环画《列宁在十月》的创作任务后,他和创作组的另外几位同志,冒着大雪特意赶到十里之外的奉县县城
-
福建版锄奸反特题材连环画
锄奸反特题材的连环画,因为内容惊险,情节跌宕,案情曲折复杂,悬念性强,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福建前线一直是对敌斗争的最前沿,面临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国民党军占据的岛屿,美蒋集团不甘心自己在大陆的失败,不时派出一股又一股的匪特,对大陆进行侵扰,加上1949年败走台湾前留下的潜伏特务,构成了
-
难见彩绘本《红色娘子军》
笔者藏有一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71年3月出版的彩绘本《红色娘子军》连环画。虽然这本连环画仅有56页,但它却是革命样板戏连环画系列里一个独特的品种,而且比其他样板戏连环画发行量要少得多,在收藏市场上很少见到它的踪影。这本难得一见的彩绘本连环画,封面非常出彩
-
自成风格、擅长钢笔画的孙愚
孙愚,作品数量不少,且绘画自成风格,特色鲜明,在“文革”前创作出版的长篇连环画达十余部,其中有些作品在当时广有社会影响,如《党员登记表》、《夺印》(与徐进合作)、《小足球队》、《欧阳海》等,从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到70年代以来,几乎画的全部是中国现代题材材,前期的技法,也多为线描加以黑白处理。
-
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智取威虎山》
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是《智取威虎山》。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连环画。后来我还有过很多本连环画,都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姥爷是个木匠,箱子是他亲手做的,也是姥爷留给妈妈的“遗产”,妈妈带着它来上海安家,作为纪念。在那个木头箱子里,放着我的全部小人书。书是编了号的,我至今都
-
连环画:那一代人的记忆
我国的连环画兴起于清末,最初的形式是新闻连环画。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民国时期,连环画迅速发展,但称呼上南北不一,南方称为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北方多称为小人书。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连环画多出版成64开本,这种形
-
那些读过的小人书
近日收拾杂货间,无意间发现了那只小木箱,翻开那些珍藏了30多年的泛黄的小人书,它曾经给我的童年留下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除了8个革命样板戏之外就是一些阶级斗争故事片,精神食粮的匮乏可想而知。文革中幸免于难的一些长篇小说以及小人书就成了人们相互传阅的“美食”。喜欢上
-
八大样板戏连环画
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特殊艺术形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了中国亿万观众。今天,抛开那个特殊历史时代给样板戏的烙印不谈,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样板戏”还是颇具魅力的。当年,以戴敦邦为代表的很多著名画家在“牛棚”里接到“指示”,集中起来为“样板戏”搞连环画创作。能够从“牛棚”走出来,重拾画笔
-
端午节的回忆——连环画《屈原》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本连环画叫《屈原》。当年小学生中间流行用水彩涂连环画,于是,我的《屈原》被搞成了彩色连环画。我从连环画上认识屈原的时候大约十岁左右,十岁的孩子不懂宫廷里的政治,但是我非常崇拜屈原,崇拜他为了楚国的统一什么都不怕,在崇拜的同时,也同情他被坏人合伙陷害的遭遇
-
连环画真的老了吗?
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从顾炳鑫的《红岩》到华三川的《白毛女》,说起这些连环画,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因为这些“小人书”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但是现在,连环画除变成藏家的藏品外,在大众视野中几乎销声匿迹了;在世的连环画画家也都纷纷步入迟暮之年,难有新作。难道连环画真的要被时代
-
我与连环画的情缘
我这个人自幼便喜文好武、爱书如命,大概这也算是秉承了家族的传统吧!记得七八岁时,舅舅馈赠的“小人书”启蒙了我的心扉,成为我的珍爱宝物,从此我与兄弟姐妹们苦心积攒的零花钱便都被我源源不断地“捐”给了书店,换成了小人书。刘继卣绘《心爱的小人书》 1951年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初版本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
-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创作史话
五十年代初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家丁斌曾、韩和平初次阅读刘知侠创作的小说《铁道游击队》时,便被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深深吸引。作为资深的连环画工作者,他们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创作连环画的绝佳素材,立刻决定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形象化地表现这一故事。他们通过反复阅读原著,对脚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