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智取威虎山》
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是《智取威虎山》。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连环画。后来我还有过很多本连环画,都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姥爷是个木匠,箱子是他亲手做的,也是姥爷留给妈妈的“遗产”,妈妈带着它来上海安家,作为纪念。在那个木头箱子里,放着我的全部小人书。书是编了号的,我至今都
-
连环画:那一代人的记忆
我国的连环画兴起于清末,最初的形式是新闻连环画。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民国时期,连环画迅速发展,但称呼上南北不一,南方称为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北方多称为小人书。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连环画多出版成64开本,这种形
-
那些读过的小人书
近日收拾杂货间,无意间发现了那只小木箱,翻开那些珍藏了30多年的泛黄的小人书,它曾经给我的童年留下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除了8个革命样板戏之外就是一些阶级斗争故事片,精神食粮的匮乏可想而知。文革中幸免于难的一些长篇小说以及小人书就成了人们相互传阅的“美食”。喜欢上
-
端午节的回忆——连环画《屈原》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本连环画叫《屈原》。当年小学生中间流行用水彩涂连环画,于是,我的《屈原》被搞成了彩色连环画。我从连环画上认识屈原的时候大约十岁左右,十岁的孩子不懂宫廷里的政治,但是我非常崇拜屈原,崇拜他为了楚国的统一什么都不怕,在崇拜的同时,也同情他被坏人合伙陷害的遭遇
-
我与连环画的情缘
我这个人自幼便喜文好武、爱书如命,大概这也算是秉承了家族的传统吧!记得七八岁时,舅舅馈赠的“小人书”启蒙了我的心扉,成为我的珍爱宝物,从此我与兄弟姐妹们苦心积攒的零花钱便都被我源源不断地“捐”给了书店,换成了小人书。刘继卣绘《心爱的小人书》 1951年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初版本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
-
小人书陪我度过幸福的童年
我的童年正赶上我国十年浩劫,可以说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单调的情况下度过的。但我曾经幸运地拥有过一小箱近三百本的小人书,是它陪伴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当时,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娇惯下长大的。至到现在,我的同伴们只要一提起童年的生活都还能对我漂忽出羡慕的眼神
-
童年回忆——连环画报
小时候,我们家总定《连环画》,8开的(A4纸)。其中不少还是美院连环画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绘画质量可想而知,故事题材也颇为丰富。手法有水墨画、钢笔画、木炭画、水粉画、炭笔画、木版画、剪纸画,还有漫画等。题材非常多样;象罗马史诗,其中的雅典娜女神什么的都是希腊风格,连载了很久;鲁迅的《伤逝》,
-
童年记忆中的连环画
我童年生活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自幼文静内向,喜欢看书,记忆中接触最早的书便是连环画。由于生于六十年代末期,记事后的童年生活仍然是拮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乡镇的孩子而言,看连环画显然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记得小时候的连环画主要是一些描写战争年代革命英雄
-
远去的连环画
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在不经意中离我们远去,留下挥之不去的惆怅……我的童年时代是一个物质与文化都相当贫乏的时代,物质上是标准的营养不良,饥饿是常有的事,但有一样东西却使我的童年生活中有了一些绚丽的色彩,这东西便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连环画册。第一次接触到连环画册是在学校里,在一棵大树
-
岁月留痕——我们那个年代的小人书和小人书店
60年代中前期的热闹路,比照那个年代的其它同级别街道来说,应该算是很热闹的了。沈阳的街道有一个很科学也很文化的规律――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就是说,凡是称为路的,那一定是东西走向或者大致东西走向,南北亦然。这样即使是外地人到了沈阳,只要你手头有要找的单位或个人的街路地址,就好办多了。
-
“禁书”为我启蒙
我两岁左右的时候,父亲患了中风,此后在家休养,除了早上带我遛弯儿,很多时间教我认字。他每星期拿回上周报纸,仔细看完,把大标题一个一个剪下来,贴在一个大本子上,慢慢贴成了一本按照拼音编排的“字典”。或许因为我是老儿子,从小病恹恹,大人不让在街上疯跑,于是和女孩子跳绳耍拐之余,看书就成我的最大乐趣。
-
30年后买回“童年”
前不久,我陪妻子去北京看病。在天坛公园中,我从一处地摊上花50元买到30年前我最钟爱的两本连环画。千里之外,30年夙愿,一朝得偿!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的我,拿着两本连环画,激动得泪流满面!这两本连环画是《海岛哨兵》和《老槐树的秘密》。30年前,家住农村、读小学三年级的我,刨了一个暑假的药材换来了0.